2006年,暴雪告诉玩家:“我们要拍《魔兽世界》的电影!”
2009年,暴雪告诉玩家:“请再等等,我们正在改写剧本,巫妖王阿尔萨斯将是主角。”
2012年,暴雪告诉玩家:“原来的导演和编剧都已经更换,我们将专注于一切故事的起源——人兽大战。”
2014年,暴雪举办了正式的剧组访谈,介绍了关于《魔兽》电影的详细情况,甚至告诉玩家:“2015年12月18日上映!”接下来的两年,我们被时不时放出的剧照和预告片所吸引,甚至连“上映日期的跳票”都没有放在心上。反正都等了这么多年,你就且管跳吧……实在不行,我等孩子再大点儿,带他一起看。
终于,“2016年6月8日”的宣传铺天盖地,暴雪也不再给自己任何退路。10年的等待,我们历经期盼、失望、困惑、麻木,再到激情重燃……这一次,我们终于可以踏入影院,见证这部迟到多年的史诗,它要么最棒,要么最差,但无论如何,它没有不了了之。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魔兽》电影,在经过了岁月的磨练之后,它对于暴雪、对于行业,以及玩家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一)给予《魔兽世界》“再战10年”的底气
早在两年前,《魔兽世界》的首席战斗设计师就对外宣称:“我们可以再战十年。”当时该游戏刚刚经历了不愠不火的“大灾变”,准备迎接充满野心的“德拉诺之王”,很多人也仅仅把这句话当做宣传语罢了。
可是当暴雪在近日所公布的2016年Q1财报中,我们得知《魔兽世界》依然是全世界在线玩家最多的MMORPG游戏,不仅开始思考,暴雪的底气或许未必是空穴来风。这款老游戏在经历了多个版本的更替之后,早已不再是当年的模样,它融合了更加丰富的玩法,剧情的阐述越发成熟,也友善的为新玩家降低了准入门槛。
如果再考虑到即将上映的《魔兽》电影,暴雪的“再战10年”搞不好真的会实现。这部电影对于暴雪来说,也早已跳出“推广资料片”的目的,它似乎承载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1)十年拍摄坎坷路 让暴雪领悟了“拍片”的真谛
关于《魔兽》电影的10年坎坷路程,网络上已经有很多阐述,我们在此仅做出重点归纳:
A. 暴雪最初依仗《魔兽世界》的风靡,带着诸多限制闯入了好莱坞的世界,希望能够趁热打造一款改编电影。
B. 然而,好莱坞所自有的标准化拍摄流程完全不吃暴雪这一套,导致它四处碰灰,优秀的编剧因为剧本的诸多限制而丧失兴趣、知名导演也丝毫看不上一款游戏所具备的艺术价值,就连各大电影公司也在分分钟教暴雪做人的道理。
C. 在重重磨难之后,暴雪决定向现实低头,将影片交给了新锐导演邓肯,以及接受了他在剧本方面的修改建议。
只要稍微梳理以上脉络,我们就能发现这不是什么“励志故事”,反而是一部“行业大佬学会如何低头”的寓言。但也正因为这样,《魔兽》电影才不至于永远迷失在自己的格调里。
毕竟游戏不同于电影,后者需要考虑更为广泛的群体,它需要舍弃很多核心向的元素,将其转化为更容易理解的内容。为此,即便要借助当代电影的流行套路,也是在所难免。还记得当初在圣地亚哥动漫展时,暴雪进行了一场封闭式的预告片试演,很多玩家在观看之后说出了“怎么跟想象中不太一样,有点儿像《阿凡达》”的评论。
或许这也从侧面反映出,玩家心目中的百分百《魔兽》电影,早就在10年飘荡中发生了蜕变。然而,暴雪却在其中收获巨大,那就是——
它终于找到了一条将旗下游戏,尤其是《魔兽世界》这部复杂无比的故事拍成电影的方法。虽然还没有真正接受市场的检阅,不过就目前的预告片内容和玩家反馈来看,它很有可能会获得成功。
最有意义的地方在于,这种成功并不是建立在“还原《魔兽世界》”的基调之上,而是从“人类与兽人”的初次相遇出发,打造出了与原作息息相关,但又有所区别的电影世界。至此,我们不仅联想到漫威影业所经营的“漫威宇宙观电影系列”,对于《魔兽》电影来说,这样的方式毫无疑问将会成为系列化的开端。
换句话说,如此坎坷的10年,暴雪所换取的不应该是区区一部电影。
(2)《魔兽》电影化延续了游戏的生命
漫威的电影系列除了创造出影视圈一个又一个火爆现象之外,还进一步促进了漫画和相应周边的销量。同理,《魔兽》电影也承载着同样的使命。
不同于单纯的推广资料片,该电影的真正意义在于拓展整个《魔兽》系列的品牌价值,通过电影工业让更多的男女老少认识它、接受它,甚至喜欢它。这一点就跟乔治?卢卡斯的《星球大战》一样,最终涵盖到社会文化的各个层面。
如果一款游戏能够跳出自己的范围,最重要的影响便是“收入渠道”的拓宽,这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游戏本身所背负的赚钱压力。套用老祖宗的古训“饱暖思淫欲”,游戏设计人员也将会有更加充裕的空间去实现心中的想法,让游戏更加好玩,而不是整天思考着如何让游戏盈利。
当这个游戏所蕴含的优秀因素越来越多时,也为其在别的范围提供了充足的创作空间,得以适应男女老少等各个群体。良性循环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慢慢展开,《魔兽》文化将会从游戏文化渗透到不同的文化领域之中。
作为一款游戏,你可以不断推出新内容或者新版本来“延长”生命,但若要做到“延续”,仅仅依靠玩家是不够的。《魔兽》电影相当于一把钥匙,开启了拓宽群体的大门,如果它成功了,哪怕《魔兽世界》的玩家数量越来越少,它依然能够在未来10年找到新的生命。
(二)让其他厂商从中获取启迪
《魔兽》电影的改编道路,除了让暴雪收获良多之外,还相当于给其他游戏厂商带来了宝贵的一课。原来所谓的“泛娱乐”和“影游联动”并不是大佬们在会议上动动嘴皮子那么简单。
这其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实在是太多太多。
首先,如果你想要将游戏改编成电影,首先需要搞清楚自己的目的到底是什么?
推广游戏?或许你应该考虑成本较小、周期较快的微电影,以便配合游戏的宣传计划,电影内容也不宜过深,而且最好是贴近玩家群体。
为了怀旧?或许你应该重新梳理游戏在过去的闪光点,找准那些曾经引起玩家共鸣的地方下手,感人、催泪是你的直接目的。
拓展品牌影响力?乖乖……这可是个大学问,你不仅要对这款游戏的过去了如指掌,还得对它的未来有清晰的认识;与此同时,更要充分考虑整个社会大众的接受能力,对整个内容进行取舍和增添。
说到底,《魔兽》电影作为活生生的例子,从最初的“推广资料片”,到最终的“系列开端”(导演邓肯此前表示,如果票房过关,那么续作将不在话下),其意义在于告诉了游戏行业的所有厂商一个信息:
请认准你的改编电影定位,以及它到底负担着何种作用。
再者,有时候选择“不拍”,往往比“拍”需要更大的勇气。
当我们在吐槽暴雪“万年跳票王”的时候,恰恰忽略了它对于品质的追求,比起部分国内外厂商的“大电影”计划和满口的信誓旦旦,暴雪在很长一段时间考虑到电影的品质而前思后想。
哪怕背负着各种骂名,暴雪也不愿意让《魔兽》电影草率出路,还记得曾经某位导演把自己改编的剧本交给正为了影片而焦头烂额的暴雪(其中添加了新的种族和天马行空般的情节),结果却被一口回绝。要知道几年前的《魔兽世界》,无论其电影怎么拍,都有钱可赚,暴雪却偏执得如同孩子一般,坚持着心中的那份底线。
我们不仅想起业界知名的R星和顽皮狗,每隔一段时间都有电影公司找上门,屁颠屁颠的希望能够把《GTA》系列和《神秘海域》系列改编成电影,但得到的答案一直是“NO”!俗话说“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游戏行业从不缺乏大胆行动之人,但是必要的克制又有几家企业可以做到?
有些人会觉得《魔兽》电影在过去的10年毫无作为,但换个角度想,这种“无所作为”何尝不是代表了游戏行业所应该具备的“忍耐”与“勇气”吗?
(三)终究要给玩家一个交代
最终,让我们回到这部《电影》对于玩家的意义,其实想来也没有那么复杂,无非就是我们得到了应该有的交代。
如开篇所说,我们在2006得知了《魔兽》电影的消息之后,是何等的欢呼雀跃!数千万的wower们奔走相告,哪怕你曾经“守我的尸”,我也愿意和你肩并肩坐在影院;那些没有玩过此游戏的玩家,也带着满满的好奇心,希望能够通过电影来了解这款游戏为何如此有毒。
结果一晃眼10年过去了,有的玩家毕业工作、有的玩家娶妻生子、有些玩家在不幸的病魔面前永远倒下,我们依然没有看到这部电影的问世。这就像听一个故事,你只听到了开头,却苦苦等不到结尾,是何等煎熬!
当然,对于那些已经遗忘该电影的玩家来说,6月8日或许算是“再续前缘”;但是对于那些执着于等待的玩家来说,这是一场延续了10年的梦。回顾过往,暴雪相继推出了4部游戏,甚至连索尼和微软的游戏主机都已经更换了两代,更别提其他游戏公司在这期间推出了无数款新游戏。正所谓“物是人非事事休”,唯一没有改变的是埋藏在玩家心底深处的期盼。
《魔兽》电影终于要来了……也许你依然坚守在艾泽拉斯的世界里,也许你早已经放弃它,也许你随着近期的热潮而产生了尝试的冲动,没关系,对所有玩家来说,暴雪在2006年所许下的诺言,终于还是要实现了。
这难道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吗?
在《魔兽》电影真正上映之前,我们无法得知人们最终会如何评价这部电影,但它所蕴含的意义将会深刻印入我们的脑海之中。
最后,让我们以Mike Morhaime(暴雪公司CEO)的一番话结束本次的解读:
“五年、十年以后,没有人会记得你的跳票,但所有人都会记得,你曾经拥有一款伟大的作品。”